首页 >> 校友风采 >> 苦难磨砺扬帆奋发,求实创新“公”字为先---访校友余光银

校友风采

苦难磨砺扬帆奋发,求实创新“公”字为先---访校友余光银

发表日期:2015-06-12    (阅读次数: 1357

余光银,1959年考入我校机械加工专业;1962年中专毕业后就职于四川省国营长虹机器厂劳动工资科;1973—1978年任厂团委书记;1978—1980年任干部科科长;1980年—1982年任公司组织部部长;1983年—1987年任长虹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1987年--2003年任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任职期间,余光银先生与公司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长虹企业在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摸索前行,创造出了企业历史上的辉煌。在此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朱镕基总理都曾先后视察过长虹。余光银作为长虹企业的党政领导,也曾先后得到三位领导的亲自接见。
一、生命历程:在苦难磨砺中扬帆奋发
    苦难教他学会珍惜    余光银是1959年考入我校学习的。他说,他的家乡在四川省仁寿县一个十分荒僻的小山村。故乡的荒寒、闭塞使他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走出这个地方,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但是,由于他的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没有劳动力,他在家又排行老大,母亲无奈要他辍学回家。好在他中学时的班主任很器重他,帮他做通了母亲的工作。班主任建议他读师范,因为读师范可以不交学费,可是他的兴趣却在机械、电子方面。也恰好那年我校在仁寿县扩大招生,加之余光银的考试成绩十分优秀,他也因此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无机校”。那种满足心愿的少年情怀,余光银依然记忆犹新。他说,1958、59年国家正处于生活困难时期,在农村,其凋敝的情形更加严重,他的家乡,很多人都被饿死了,可是,他却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无机校。当他看见学校里整齐的校舍,明净的玻璃窗,红色的砖瓦房;感受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仿佛是进了天堂,也因此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十分珍惜。
    师长给他精神引领    余光银说,在校期间,班主任张宏贯老师给了他们最多的关照。张老师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年龄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吃、住常和他们在一起,既师亦友。还有左文生老师,是个年轻、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能歌善舞,能说会画,性格十分爽朗,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是很多同学崇拜的偶像。还有一位小小个子的数学老师邓月茹,家住学校南边小区,经常邀请同学去家里改善生活,对学生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记忆力特别好,上课的时候根本不看讲稿,只让学生翻到书上的第几页,第几行,这让同学们钦佩不已。余光银说,是这样一些师长,成为了他和他的同学们精神的导引和学习的榜样,使他们渐渐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从而慢慢地走出了蒙昧与闭塞,开始放飞生活的理想。
    生活砥砺坚韧意志     余光银说自己从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的苦难,形成了他性格中某种程度的自卑和内向,然而,苦难也是一种财富,生活的磨练也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养成了他吃苦忍耐、成熟稳重的性格。为此,入学第二年(1960年),他被推举为班上的生活委员,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的转折点。其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同学们的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清苦,供给的粮食不够吃,就只好趁周末去找野菜,捡地里被丢弃的红薯根,有时,白开水中加几滴酱油,就既是菜又是汤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生活委员的他,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经常组织同学们去支农,或者是天回镇劳改农场,或者是龙泉驿红光公社,或者是金牛乡的茶店子。劳动所得报酬,定期不定期地交回学校,补贴生活费用,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大部分同学才得以完成学业。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磨练和意志锤炼中,性格内向的余光银,组织与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使他以后的人生一步一步地走来,道路才越走越宽阔。
    事业稳步走向成功     1962年,余光银从我校毕业,被分配到国营长虹机器厂(长虹电子集团的前身),那时长虹厂的条件十分艰苦,余光银被分配到厂人事劳动工资科。由于在学校当生活委员的经历,使他学会了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和形成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的处世原则,因此,他的工作开展十分顺利。在此期间,余光银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多项奖励,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光荣记录:1990年,他参研的项目《长虹全目标双馈控制法》被授予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获“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并被授予“中共四川省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在四川省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的活动中,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企业优秀领导干部”;1994年,科研项目《不断规范股份制试点,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之路》被四川省经济委员会评为“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199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证书;199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企业经营者”光荣称号;1999年,再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企业经营者”光荣称号,论文《以人为本,凝聚人心》荣获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二、人生回眸:学校教育与人格养成是其一生的精神财富
    回顾自己的一生,余光银说:“我的一生比较平顺,工作中也没遇到太多的困难,一直都比较得心应手,直到2003年退居二线,也可以说是在事业的高峰时期激流勇退。”余光银认为,这一切,都有赖于自己早年所受的教育和思想性格的养成,而在无机校就读的三年,是他思想走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候,那一阶段所受到的师长的教诲和熏陶,是让他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他总结说,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谨、朴实的工作作风    余光银说,他的为人处事和工作作风,组织、纪律性都非常强,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斗争性不强”还受到过批判,这实际上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是非观念,决不愿干违反常理和自己意愿的事情,更不愿干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一点与母校严谨的校风是分不开的。在学生时代,生活异常艰苦,余光银和他的同学们牢记学校的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在支农期间,从不乱拿老百姓的一根葱,一棵菜。后来担任领导干部,在公司要害部门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有人为了表示感谢,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常有人送来肥皂、糖、粮票等,他也坚决不受。正是因为这样严以待己,使他长期受到群众的拥护。在他担任领导期间的换届选举中,他基本上都是以最高票数连续当选,一共四届,前后共十七年。
    二是吃苦耐劳、勤奋创新的拼搏精神  余光银于1962年从我校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来从事的工作却是人事、组织和企业管理工作。他说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包括最后担任公司领导,从学历上来讲,他是不够的,但是,他在校期间养成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没有改变。那时为了完成学业,他去勤工俭学,拉煤去卖,来回60里路,早上鸡没叫就出发,打着火把上路,直到卖完煤回来,每周挣1元6毛钱,一个月可以挣6元4毛钱,缴完4元钱的生活费还有剩余,平时就抓紧时间学习。工作之后,他也仍然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到深夜。学习的内容很广,包括经济管理、企业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等。条件好了之后,既向国内同行学习,也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他勤于思考,不断有了创新,曾获得多项理论创新成果。
    三是爱岗敬业、注重实践的工作态度   余光银说,自己出生贫寒,一生也没有想当干部的奢望,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认真负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好。1973年,也就是他参加工作的不久,组织上派他担任团委书记,当时,他很有顾虑,觉得自己表达能力欠缺,性格也不是很活跃,怕把团的工作搞不起来。可是,一旦接手之后,他马上尽快熟悉岗位,到兄弟单位去观摩、学习,很快就投入了工作,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后来担任公司领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余光银认为,这种爱岗敬业、注重实践的工作态度,应该说,也是在母校学习期间得到强化的。他说,母校强调“学做结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余光银还记得,当年,在校实习的时候,学校没有条件自己加工牛头刨床,可是为了学到这门技术,余光银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鸡公车,拉着零配件到劳改农场去见习加工,之后,再辗转拉回来。如此的经历,让他知道,凡事必须认真,实践才能出真知。余光银认为,自己人生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是如此,首先立足于本职岗位,在实践中,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然后逐渐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余光银认为,母校强调动手能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他作为公司领导的影响也很大。他说,在担任公司领导期间,他也一直保持着踏实的工作作风,凡事一定要落到实处,决不敷衍塞责。
    四是“公字为先”的人生信念  余光银认为,母校一直以来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关注民生、与时俱进,历史上曾涌现出象陈毅元帅和张子玉、勾文彬这样的革命烈士。这些人物和事迹,在当时给予余光银和他的同学们很多激励和感动。余光银说自己在生活特别困难的年代担任班上的生活委员,也时时处处地以这些革命志士为榜样,以集体为先,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也养成了他公平、公正、客观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工作后,他历任劳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公司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一路走来,始终坚持着“公字为先”的人生信念。在他担任公司领导职务期间,长虹集团在市场上拼杀,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成为了他脑海中时刻绷紧的一根弦,最后,终于引领着长虹创造了一个时代的
三、对母校和在校生的建议
    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余光银非常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也十分关注母校的发展前景。他说,母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才,既有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也有企业家、教授、科学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大,因此,他对母校人才的培养充满了信心。他说,长期以来,受母校严谨、朴实的校风、学风的影响,母校毕业生大都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习惯。母校还具有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设置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适应能力很强,上手比较快,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认为,目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量很大,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十分紧缺。他希望学校保持严谨 、朴实的学风、校风,强化“学做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具特色的各种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他相信,学校的明天必将会桃李缤纷、春色满园!


2025届校园招聘日历

 上个月 2024-12 下个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今天 27 28 29
30 31